黄仁勋怎么也没料到,他7月15日在展示英伟达H20芯片时,一再强调这是面向“东方大国”推出的产品,显然是想吸引我们这个市场,但没想到很快就被周鸿祎“泼了一头冷水”。 国产芯片跟国际顶尖水平比,确实还有差距,制程工艺、算力性能、生态系统,某些方面暂时落后,英伟达的H20芯片虽然受出口限制削了性能,但在AI推理任务中仍有优势,不过,国产芯片的差距正在缩小。 通过产学研合作和实际应用,国产芯片在特定场景下已经很有竞争力,像DeepSeek的案例就很亮眼,芯片得用起来才能进步,周鸿祎也说了只有用国产芯片,实践中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,技术才能迭代。 如果一味追求国外芯片的“高性能”,忽视国产芯片的成长空间,那就等于放弃了自主创新的机会,这不是排外,而是给自己的技术生态一个成长的机会,关乎国家科技安全和长远发展。 周鸿祎坦言国产芯片性能可能稍逊,但他们还是选了国产的芯片,为啥?因为只有用起来,国产芯片才能越做越好,这种坚持,体现的是长远的眼光,企业作为芯片的直接用户,采购和应用国产芯片,能给厂商提供宝贵的反馈数据,帮着优化产品。 国产芯片从“可用”到“好用”,得靠真实场景的测试和打磨,如果企业都依赖进口芯片,国产芯片就没了市场机会,未来还可能被供应链卡脖子,企业支持国产芯片不仅是为产业链注入信心,也是为整个科技生态铺路。 支持国产芯片不是只算经济账,还得算战略账,用国产芯片能降低对进口的依赖,减少被“卡脖子”的风险,芯片国产化还能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,像智能制造、物联网这些领域,国产芯片的应用正在给产业数字化转型加把劲。 科创板对“硬科技”的支持也给芯片企业输了血加速了技术迭代,从战略角度看芯片自主可控事关国家安全,现在科技竞争越来越激烈。 芯片作为算力的核心,直接影响人工智能、大数据这些前沿技术的发展,如果核心技术全靠外人,一旦被封锁后果不堪设想,支持国产芯片就是在为国家科技安全筑防线,这是个长期的过程,需要全社会一起努力。 国产芯片的成长,离不开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,通过实际应用验证性能,在政务、医疗、文化这些领域,国产芯片通过适配技术和场景优化,已经展现出独特优势。 产学研用协同的模式也在加速芯片生态的完善,学术界给理论支持,芯片厂商搞研发,企业用采购和应用给市场反馈。 这种良性循环让国产芯片越来越有底气,未来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,国产芯片在超大规模AI模型训练中的前景会更广。 个人观点,仅供参考